礦用井口熱風機加熱元件的清理頻率,需結合加熱元件類型(電加熱 / 燃煤 / 燃氣) 和礦山實際工況(粉塵濃度、濕度、使用時長) 綜合判斷,核心原則是 “避免積污影響加熱效率、引發過載噪音或安全隱患”。以下是分類型、分場景的具體清理周期建議,同時附清理操作要點,確保安全與效果:
不同加熱方式的元件,積污形式(粉塵 / 結垢 / 積灰)和影響程度不同,清理頻率差異較大,具體如下表:
周期僅為基礎參考,實際運維中需通過 “看、測、聽” 判斷是否需提前清理,避免積污引發故障:
- 視覺判斷:觀察加熱元件表面,若出現以下情況,立即清理:
- 電加熱管表面覆蓋超過 1mm 厚的粉塵 / 煤泥(用手觸摸有明顯顆粒感);
- 燃煤燃燒室內壁有塊狀結焦(厚度≥5mm) 或火焰顏色異常(如偏紅、發黃,正常應為藍火或穩定紅火);
- 熱管翅片間隙被粉塵堵塞超過 1/3,無法看到翅片本體。
- 參數判斷:通過設備儀表或檢測工具發現異常,立即清理:
- 電加熱型:加熱管電流偏差超過 ±10%(如某組額定電流 10A,實際僅 7A,說明表面積污導致散熱差、電阻變化);
- 出口風溫:實際風溫比設定值低 5℃以上,且排除風機風量問題(大概率是加熱元件積污導致熱效率下降)。
- 噪音判斷:若設備運行中出現 **“嗡嗡” 過載聲、周期性異響 **,且排查過電機、葉輪問題后,需優先清理加熱元件(積污導致加熱效率低,風機為補償熱量會過載運行,產生噪音)。
礦山場景存在粉塵多、空間有限、需防爆的特點,清理時需遵循以下規范,防止元件損壞或安全隱患:
-
電加熱管清理(核心注意:斷電、防腐蝕)
- 步驟 1:徹底斷電(關閉熱風機總電源,掛 “禁止合閘” 標識),待加熱管冷卻至室溫(避免高溫清理燙傷或元件變形);
- 步驟 2:輕度積塵(≤0.5mm):用干燥的軟毛刷(如尼龍刷) 沿加熱管長度方向刷洗,或用壓縮空氣(壓力≤0.4MPa,氣嘴距離元件≥15cm)吹掃,避免高壓氣流吹彎加熱管;
- 步驟 3:重度積污(硬塊 / 結垢):用中性清潔劑(如洗潔精稀釋液) 浸濕抹布擦拭,禁止用鋼絲球、砂紙等硬物刮擦(會破壞加熱管表面抗氧化涂層,導致管體腐蝕漏電);
- 步驟 4:清理后檢查:用萬用表測量加熱管絕緣電阻(需≥0.5MΩ),確認無漏電后再通電試運行。
-
燃煤 / 燃氣燃燒室清理(核心注意:防爆、除盡結焦)
- 步驟 1:關閉燃料供應(燃煤型停爐清灰,燃氣型關閉閥門并通風 10 分鐘以上,防止燃氣殘留);
- 步驟 2:清灰:用防爆型吸塵器(符合礦山防爆標準 GB 3836.1) 吸除表面浮灰,或用專用清灰鏟(材質為不銹鋼,避免刮傷燃燒室內壁)清理結塊;
- 步驟 3:除焦(燃煤型):若有硬焦,用 “機械敲打法”(用銅錘輕敲焦塊邊緣,禁止用鐵錘重擊,防止燃燒室變形),或用弱酸性除焦劑(需選礦山專用,避免腐蝕金屬)浸泡后清理;
- 步驟 4:噴嘴檢查(燃氣型):拆下噴嘴,用壓縮空氣吹掃孔徑(避免油污、雜質堵塞導致燃燒不均),安裝時確保密封墊完好,防止燃氣泄漏。
-
熱管式元件清理(核心注意:保護翅片)
- 翅片間隙狹窄,易卡粉塵,需用專用翅片梳(或軟毛牙刷) 順翅片方向梳理,清除間隙內的粉塵;
- 整體清理后,用手晃動熱管,檢查是否有松動(若松動需加固,避免運行時振動噪音)。
- 北方嚴寒礦山(冬季 - 10℃以下):電加熱管易因 “結露 + 粉塵” 形成硬塊,建議在每日開機前用壓縮空氣快速吹掃 1 次(避免硬塊在加熱時開裂,損壞元件);
- 高濕礦山(相對濕度≥80%):清理后需用熱風(溫度≤60℃)烘干加熱元件表面(尤其是電加熱管),防止潮濕導致絕緣電阻下降,引發漏電風險。
綜上,礦用井口熱風機加熱元件的清理需 “周期打底 + 異常觸發”,核心是通過高頻次日常檢查(如每班開機前看一眼、摸一摸),避免積污從 “小問題” 演變為 “效率下降 + 噪音升高 + 安全隱患”。按此標準維護,可確保加熱元件壽命延長 20% 以上,同時減少因加熱系統故障導致的停機時間。